由吉林省政策研究室和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室主办的《调研与决策》杂志,在2013年第4期刊发了题为“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文章。文章从关于学院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思考,阐述了学院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校企长效、多元、深度合作,增强了学院办学活力,提高了社会服务能力,推进了学校特色发展、深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原文如下: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关于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思考
省委政研室教科文处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而校企合作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如何解决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热、企业冷、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且长期合作的问题一直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关键,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集团化办学,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形成校企长效、多元、深度合作,增强了办学活力,推进了学院特色发展、深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一、学院开展集团化办学的路径依据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吉林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院根据教育部提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要求,将“合作共赢”作为校企合作的最佳模式、最高境界。对于学院来说,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信息需求和资源需求是学院所富有的资源和长项,学院只有高质量地为企业服务,就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双方就会结成共赢的需求关系,积极主动地走在一起,形成长效、稳定的、可持续的合作关系。对于企业来说,只有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回报,才能主动介入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主动承担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主动把对学生的培养和学生管理作为自己的事情来做,主动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实现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
学院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学校核心办学理念、区域和相关行业特点,以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构建了“六个工程”的建设目标,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工程、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工程、数字化信息化校园建设工程、实用技能型人才实训工程以及校园规划建设工程。通过这六个工程运行来实现学校富有特色的内涵式发展。六个工程建设形成了学院完整的建设工程,同时也体现在了集团化办学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各个方面。通过各个工程的运行,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校企实现了深度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招生就业局面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实现了报考率高、录取率高、报到率高、就业率高和就业质量高的良性循环,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实践也证明,实行集体化办学是建立长期、牢固、有效的校企合作关系的重要举措,是学院最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
二、吉林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的构建及运行
2008年以前,学院主要依托校友会及交通厅下属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校外实习基地群,这是集团化办学的雏形。
2008年在教育部提出高职院校创新办学模式的倡导下,学院提出了组建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开展集体化办学的想法,并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研究,于2009年正式成立了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成立之初有72家成员单位,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家集团成员单位。集团单位中有学校(主要是高中职学校和本科院校中的高职学院),有企业、有行业管理部门(主要是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学会)。
在职教集团框架下,设立理事会、董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集团设有秘书处,负责集团的日常运行及日常服务。根据各专业集团化办学的运行情况,学院成立了工程机械分院董事会、汽车分院董事会、道桥分院理事会以及物流专业等多个专业指导委员会。比如工程机械分院与十几家工程机械企业联合成立了董事会,通过一段运行,形成了“冠名订单”培养模式。通过合作运行,进一步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实现了体制机制创新,达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目标。学院集体化办学模式成果显著,这种“校企管”深度合作、三位一体的共赢模式被称为“吉林模式”。这种合作模式被我省后来组建的20家职教集团所采用,在吉林省集团化办学中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在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的平台下,学院创新机制,探索实践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新模式。
1.校企合作的“厂中校”模式
2007年学院与吉林省金刚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刚汽车学院,形成了“前厂后校”的试点,也就是“厂中校”。吉刚汽贸公司是吉林较大的汽车贸易公司,除了前市场汽车制造环节外,汽车营销、保险、维修、钣金等后市场整个功能全具备。学院为吉刚汽贸公司培养的学生,第一年在校内学习,这样既使学生受到大学文化的培养和熏陶,同时又保留了校企合作“厂中校”培养模式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吉刚学院冠名定单学生培养的数量为每年120人,已有6届学生。学生职业技术鉴定比例达到100%,双证书的获取率达到100%。冠名订定班学生就业深受企业和社会欢迎,供不应求,被企业全部录用,薪资标准也高于同专业其他形式的毕业生达每月500元。吉刚分院已建立了校企合作董事会运行模式,真正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和合作共赢。
2.校企合作的“校中厂”模式
“校中厂”,即“前校后厂”是学院第二种创新模式。学院十几年前就在校内创办了公路勘测设计院、试验检测站等,除此之外校内还建立了一批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在校外与企业共同建立了155个实习实训基地。学院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所属企业合作共同创办联合企业。如与中兴电子创办了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兴学院,该企业分期投入1300多万元;与东风雪铁龙、阳光保险公司联合开办培训中心;与吉林省交通厅公管局共同运行寒冷环境交通培训中心等。这些联合企业和培训中心通过签约合作形成了“校中厂”模式,与校内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构成了大量的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了引企入校和企业进入到人才培养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校企合作的“冠名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冠名订单是在职教集团平台下运行的又一种模式。冠名订单和普通订单的最大区别就是冠名。学院与企业形成了许多冠名订单班,如和吉林小松、吉林原进、阳光保险、吉刚集团等诸多企业合作形成了“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小松班”、“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原进班”、“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阳光班”等。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创办实习实训基地、共同选派师资、毕业生被冠名企业全部接收录用。另外,企业对学校和冠名订单班学生设立捐赠和奖助学金制度,由此学校与企业合作进入到更高层次,实现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方面深度合作。
以上几种合作模式密切了学院与企业的关系。通过合作共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冠名定单培养,促进了生源链、师资链、信息链、实习实训链、培养链、就业链、产业链等多元链状结构的形成。特别是生源链的形成意义重大,学院的生源包含全日制生源和继续教育的生源,这些生源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承担师资与行业与企业员工培训,培训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
三、学院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经验
1.完善的校企合作的组织体系
以吉林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各重点专业进行规模化校企合作办学,主要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企业专家工作室。在这个过程中,以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切入点,逐渐完善校企合作董事会、理事会制度下的运行模式,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立生产性的实习实训基地,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弥补有些专业校内一时不能办企业的不足。另外,继续扩大各专业冠名定单班的数量与模式,引进企业4s店模式,把人才培养、企业运行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融为一体,共同建立校企互聘、共融共建的教学团队,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人才优势互补,岗位互换的运行机制。教师从双师型培养的角度上要到企业不断的实习实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指导,并参与课堂教学。从学校制度层面建立人力资源的互聘机制,保证校企合作人员流动处于常态。另外,进一步提升学校网站和交通职教集团的网站功能,提高网上资源利用率。在校刊、校报上设立专栏展现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企业的创新管理模式进行宣传。
2、利用学院优势面向集团成员提供资源服务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尤其是交通行业企业绝大多数都已改制,实行民营化运营,普遍缺少图书资源、信息资源和培训基地。在这个过程中,学院把图书馆的所有资源无偿地为集团单位提供服务,弥补企业在这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同时加大校刊、校报和网站的宣传力度。另外,运用学院的场地优势、设备优势、师资优势,根据企业的需求,积极面向集团内交通行业、企业职工进行多方面的技术管理培训。如对道路与桥梁企业,学院可利用企业冬季施工间歇时间集中为企业开展一些培训,这将会给予企业极大的支持,充分发挥学院培训中心的作用。也可以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为职工进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培训。
3、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学院主要是通过“一园两会双店”、“一中心三多元”等方式深化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一园”是指在校园内设立科技产业园,在产业园内可以与集团成员单位合作创办企业、建立科研机构。科研机构已见成效,建立了省级工程中心——吉林省寒冷环境工程技术中心。另外,利用科技产业园把学院的重要成员企业、重要合作伙伴吸引进来,在学院给他们开设窗口,充分展示自己的企业,与学院建立更为广泛的联系,为企业开展更广泛的技术服务。
“两会”是指建立和完善董事会、理事会制度,进一步创新办学机制体制。学院已在职教集团平台上建立了董事会、理事会制度。
“双店”是指校企合作开设一个具有4s店特征的工程机械公司和运行一个包括新能源汽车的人才培养4s店,加强包含汽车、工程机械所有专业的后市场,使整个学院的办学与企业完全融合在一起,使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达到更高层次。
“一中心”是指寒冷环境工程技术中心。紧紧围绕服务于寒冷环境,是学院的发展特色,是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也是学院与国内其他交通高职院校的重要区别。
“三个多元”是指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投资体系和多元化办学体系。具体说,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今后学院将在集团平台下继续进行“校中厂”、“厂中校”、“冠名订单”等培养模式;多元化投资体系是指建立国家、企业、社会、个人多元投资的模式和方向;多元化办学体系是指以高职教育为主,在继续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网络教育等方面同步发展。
通过以上建设内容的实施,实现三个示范工作目标,即打造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基地;打造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寒冷交通人才特色示范基地;打造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和示范基地。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正不断研发和投入使用,而新能源汽车制造方面研发进展迅速,成果层出不穷。但新能源汽车的维修、保养、营销等后市场人才十分缺少,学院努力加速这方面人才的培养。
另外,还要建立一个基地、五个中心、一个实验室,增强学院技术服务能力和辐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校企深度合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个基地即数字化教学平台和产品开发基地,以这个平台为窗口扎实有效地为企业、为社会服务。五个中心即虚拟实训中心、学习型开放教育资讯中心、实习实训中心、寒冷环境工程技术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一个实验室即道路与桥梁工程检测实验室。
4.以改革创新推动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集团化办学模式的运行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集团化办学的平台上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革创新。学院在办学理念、定位、校企合作思路、方案以及具体措施等方面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坚持做到“三多”:一是多元思维。在学院整体发展过程中,应该以多元思维、多种模式使校企合作运行好,如“厂中校”、“校中厂”,“冠名订单班”等模式。二是要多维思维。要以多维思维方式办学,以全日制高职为主全面考虑学院的发展。学院虽然已经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还要争取成为高职名校,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实现突破,办出特色;在发展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推进,使学校事业得到延伸,增强学校抵御风险的能力;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增加学校收入、提高学校知名度、企业融合度和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多下功夫,使学院的办学水平有质的提升。三是多赢思维。学院要以合作共赢为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企业和行业提供服务,真正实现四个合作的发展目标,使校企合作办学取得更好效果。
党委宣传部
二0一三年十一月四日